甘肃天水,跨越“偏远”与“传统”的地理变迁与振兴之路

天水 更新于:2025-09-29 03:58
  • 河洛1151
    北的地理版图上,甘肃天水曾长期被贴上“偏远”“传统”的标签,既无沿海城市的区位红利,也非省会级别的资源枢纽。然而,这座深居内陆的老工业城市,近年却以令人惊叹的姿态打破刻板印象——芯片封测跻身国家布局、重型机床远销海外、花牛苹果走进国际超市、伏羲文化成为现象级IP。天水的逆袭,并非偶然的政策倾斜,而是一场从产业根基到文化内核的全面重塑,书写了三线城市“无海也能扬帆”的发展新篇。

    天水的产业突围,始于对老工业基因的激活与升级。作为曾经的机械制造重镇,天水没有沉溺于过往的荣光,而是瞄准高端制造赛道破局。华天电子的崛起堪称典范,其建成的西北唯一高阶FC+SiP芯片封测产线,月产能达12万片,相当于为12万台智能设备植入“电子心脏”。更关键的是,围绕华天电子,封装材料、精密模具、检测实验室等配套企业扎堆落户,本地配套率从30%跃升至58%,生产周期缩短近三分之一。这不仅填补了西北高阶芯片封测的空白,更构建起一条自主可控的电子产业链,让“西北电子心脏”在老工业城里强劲跳动。

    在重型装备领域,天水同样实现了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的跨越。星火机床曾一度面临订单锐减、人才流失的困境,但通过持续研发投入,将传统机床与数控技术深度融合,不仅能按需定制设备,还可实现远程监控与在线调试。今年,其自主研发的重型数控车床凭借加工直径3米大型零件的能力,成功拿下白俄罗斯1.2亿元订单,打破了德国、日本在该领域的垄断。如今的星火机床,车间昼夜灯火通明,订单排至明年,不少曾外流的技术人才纷纷回流,印证了天水制造的硬实力。

    农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,让天水的花牛苹果焕发新生。过去,果农既愁种植技术,又忧销路狭窄。如今,农业部门推广的脱毒苹果苗,不仅抗病性强,还能提升果实甜度,年供应全国500万株,成为各地果农的“香饽饽”;电商平台在乡村设立代收点,从分拣、包装到发货全程托管,果农只需在家等待收款。秦安县果农王大叔的经历颇具代表性,他的苹果通过电商礼盒包装,单价从2元多提升至5元,5亩果园年增收超3万元。数字供应链的搭建,让黄土高原上的苹果长出“翅膀”,飞向全国乃至新加坡等国际市场,日均发货量达4.5万单。

    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,为天水的发展注入了深厚底气。麦积山石窟不再是静态的文化遗产,夜游项目通过灯光与实景演出,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北魏石窟的魅力,单日客流翻倍,门票收入突破2.6亿元;伏羲大典借助直播技术,吸引5亿人次在线参与,成为连接全球华人的文化纽带。天水并未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,而是将伏羲文化转化为文创产品、城市景观,八卦元素融入藉河雕塑与公园地砖,让“老古董”变成兼具厚重感与新鲜感的文化IP,为城市发展汇聚起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。

    产业腾飞的同时,天水始终将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落脚点。今年,当地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0%,21所新学校投用新增1.6万个学位,农村孩子无需再长途跋涉求学;机场获批、铁路合龙,交通网络持续完善;藉河湿地建成西北最大城市湿地,成为市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。如今,天水GDP冲击千亿的目标,不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车间里24小时运转的生产线、果园里忙碌的采摘身影、景区里排起的长队、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共同铸就的坚实成果。

    从依赖传统工业到布局高端制造,从农产品滞销到数字化远销,从文化资源沉睡到IP破圈,天水用实干撕掉了“被遗忘的三线”标签。这座没有海岸线的城市证明,区位与资源并非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,找准赛道、深耕产业、创新赋能,就能在区域竞争中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突围之路,成为西北三线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。#天水城市风光#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